正 文:
守望初心,永远在路上
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这八个字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期望,也是每一个师范学校对学生的期盼与祝福,在师范大学读书时,这八个字就让我感触最深。学高是教师传授知识必备的巨大的知识库存,你要给别人一碗水,自己就得是长流水,只有博学与慎思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。身正是对教师品德和修养提出的要求,正所谓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行”,只有德行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。 2014年9月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发表了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》的重要讲话,讲话中强调:“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。做好老师,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,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。我想,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,可以各有千秋、各显身手,但有一些共同的、必不可少的特质:做好老师,要有理想信念;做好老师,要有道德情操;做好老师,要有扎实学识;做好老师,要有仁爱之心。”大学四年里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增强教学能力。为教师梦努力着,拼搏着。
有时候,我也会回想自己的教师梦的萌芽与发生,每当这个时候,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感激与敬重。正是那一位老师,让我的人生变了个样,让我从迷茫走向坚定,从不自信变得自信。
放飞思绪,我仿佛来到了高中。看到一张张久违的熟悉的面孔,那是我的高中同学,他们正在全神贯注,认真听讲。我赶紧正襟危坐,班主任郑伟老师和我们分享英国诗人威廉.布莱克的诗:把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弓给我,把蕴藏着希望的箭给我,把锋利的长矛给我,把火的战车给我,我绝不在精神的战斗中退却,我的宝剑也绝不会在手中长眠。那是激情的诗,是战斗的诗,更是坚持的诗,郑老师要求我们每节语文课前都高呼“我绝不在精神的战斗中退却!”于是这句话激励我们走过了高中三年。 刚上高中的我没有自信,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讨论自己的理想,我却犹犹豫豫,不敢将之宣之于口,只因我想当一名教师,却害怕胆小怯懦自己不适合。是郑伟老师他发现我的情况,他经常找我谈心,告诉他觉得我有当老师的天赋,他坚信我适合当老师,必须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。并且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,让我越来越自信,目标越来越坚定,最终成功考上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师范大学。
曾看到过一句话: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?他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,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。如果你幸运地找到了一条通向他们的途径,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了方向。我想我遇到了,郑老师就是那个好老师,而我也决心做一名像郑伟老师那样可以教人知识与文化,带来目标与希望,指引人不断前行的优秀教师。
还记得第一次踏上真正的讲台,看着教室里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,我的使命感空前的高,责任感也油然而生,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言说着:我一定要教好你们。在工作岗位上,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学生生病比自己生病还紧张的老师,每晚批改作业到深夜的老师,为上好每一堂课精心备课的老师,为了孩子能进步而无偿为学生尽心辅导的老师,都说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我看到身边的教师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优秀,那么的敬业,真正是以校为家,待生如子。我想这就是教育人的初心,我们拥有从心而发的使命感,只为了教好每一个孩子。
只有时时不忘教育初心,方得育人始终。亲其师,则信其道;信其道,则循其步。教师是学生的路标,教师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。做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知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教师,我一直在前行!我坚信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真正的好教育不仅在于言传,更在于身教,每一位优秀教师的付出都将得到回报,最大的回报就是学生的成长与成才!
作者 | 杨风娟